WELCOME - 常見問題
|
|
高校課程建設不能總是等別人”合作“
高等教育的水平不僅僅在于前沿科技成果有多少,更在于對社會的左右。當我們社會需求的人才,高校沒有或者缺乏的時候,高校就需要及時的進行課程建設和改革,然后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 在我們快步步入老齡化社會的時候,在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下,老年人的養(yǎng)老問題則是社會所必須面對的。春節(jié)后,”空巢老人”自殺事件依然讓人心酸不已。民政部部長李立國說:“我們將與高等院校合作,設置與養(yǎng)老服務相關的專業(yè)……”在這里,高等院校滯后于民政部了。更何況,一般政府對社會的反應一般都是比較遲鈍的,而遲鈍的政府部門都走到了高校課程建設的前面,這里面的問題究竟是什么? 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和專業(yè)設置都需要教育部統(tǒng)一規(guī)劃,招多少人,什么專業(yè),開設么課程,這都是需要批準的。社會養(yǎng)老的問題,我相信高校并不缺乏明眼人關注到這個問題。但是卻肯定沒有辦法去對這個從來沒有過的專業(yè)進行課程建設。因為我們的課程建設依然是從上到下的一個過程。有人發(fā)現某個方面需要設置新的專業(yè),那么就需要努力的說服院領導,院領導再去游說校領導,然后校領導再指示院級領導做出來一個規(guī)劃,然后校領導再去匯報給教育主管部門,然后再說服上級領導,然后才回過來進行課程建設,至于到招生,還真的不知道會等到猴年馬月。 而我們高校有2000多所,我們教育部管課程建設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具體管理,但是管不過來是很顯然的。就這樣,直到民政部來一記響亮的耳光,我們才知道高等教育課程建設是多么多么的遲緩,連一向反應遲鈍的政府部門都看不過去了,主動邀請高等院校合作。 當然,要解決高等院校課程建設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高校學術研究自主權的問題。至少課程設置的權力和招生的權力要下放。 其次,要解決高校教師的學術自由研究的疑慮。在當前“葉公好龍”式的科研體系下,高校教師對于自己是否能夠擁有學術研究的自由權利,是否能夠為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得到公正的評價還是有很大的疑問的。就怕高校 教師依然被這種科研評價體系養(yǎng)成的科研習慣所左右,對于課程建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再次,就是高校行政權力需要徹底和學術研究分離,學術成果的評價由學術委員會來認定。形成評價——管理——研究分離。最后,一定要使得高校教師的研究是出于對學術的興趣和愛好,不能具有太多的功利主義色彩。當前的科研評價體系、職稱評價體系這些帶有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的評價體系需要及時廢除。 如此高等教育才會真正走在社會發(fā)展的前面,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引領力量。而不是像現在一樣處于打補丁擦屁股的狀況。 |
|